自1970年代中期開始,來自認知心理學、神經心理學、生理學、神經科學、語言學、資訊科學等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,開始對人類「腦─行為(brain-behavior)」關係的研究進行交流(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,2005)。1989年美國前總統老布希簽署國會聯合決議案,宣布1990到2000年為「腦的十年」;世界衛生組織(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, WHO)與多國隨之通過鼓勵腦部研究的類似文件(汪芸,2005;陳雅玲,2007;Stix, 2003)。「腦的十年」最重要的發現,是腦比人類原先想像的更具有變化能力,腦的某些部份即使在成熟後也可以自我更新,這個事實大大違背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神經科學「成熟腦穩定不變」的教條;除了產生新的神經細胞,成熟腦也會因應經驗而重新連結,人類可以終生學習,甚至改造人格特質,這揭櫫了「神經可塑性」的新研究觀點;此外,「腦的十年」也為開發腦功能帶來新的工具(陳雅玲,2007;Stix, 2003)。Jensen與其工作夥伴於1982年起開辦的「超級學習營」(梁雲霞譯,2003),Clark(1986)提出的統整教育模式(integrative education model),以及Kovalik(1989)提出的「統整主題式教學模式(integrated thematic instruction)」,都是以「腦科學和學習結合」的觀點,應用大腦研究成果設計的學習方案與模式。
近年來,腦科學研究突飛猛進,讓人類能一窺腦的奧秘。由於腦科學研究的蓬勃發展,相關資訊日新月異,科學期刊如《Science》和《Nature》近年來幾乎每一期都有最新研究成果發表,大量的腦科學知識迅速地被傳播與應用,相關書籍的出版逐漸熱絡起來。教育領域受到腦科學發展的衝擊,面臨著一個「與腦科學結合」的新趨勢。
知識的傳遞管道雖然多元,但知識的創新與應用,端賴教育對「人腦」的開發,因此面對新世紀全球快速蛻變的競爭與挑戰,優質化的創新教育正是突破「知識競爭」最有效和最重要的策略。若能改變傳統的教育思維與教學模式,將會激發教育能量,提昇教學品質,有效培育新時代優秀人才。
哈佛大學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r(1983)在其所著《心智的架構(Frams of mind)》一書中提出「多元智能理論」:每個人都具備有多元智能的潛力,包括語文智能、數學邏輯智能、音樂智能、視覺空間智能、肢體運動智能、人際智能、內省智能、自然觀察智能。依據多元智能理論與腦神經生理學的研究,教育的重點是:0~8歲在於啟發弱勢智能,即補不足;9~12歲在於均衡發展多元智能;13~20歲在於發展優勢智能;20歲以後則是統合多元智能為成功智能。
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洪蘭教授(2013)指出:最新的腦科學研究發現,引導孩子主動學習才有效果,讓孩子多接觸各種事物,和同年齡玩伴一起遊戲,是最好的學習方式,孩子學習一定要「主動學習」才有用。
根據「「神經可塑性」」的觀點,「大腦是基因與環境互動的產物」,大腦不停地因應需求和環境刺激,而改變它的神經網路連結。腦科學研究顯示,大腦的發展雖有先天遺傳基因的影響因素,然而後天環境刺激的豐富與否、身體活動的性質,以及大腦心智學習的質與量,對大腦功能的發展則更具關鍵性。
腦科學的「神經可塑性」,告訴我們大腦會依照每個人的生活與學習經驗而改變,孩童的腦就像建構中的大樓,家長要特別注意教養的方式對孩童的腦造成的影響,想要建構出什麼樣的孩子大腦,就要依循腦科學教養觀點給孩子相對應的經驗。
腦神經系統掌管個體的運動、行為、情緒、學習與思維,而大腦是這個腦神經系統的總指揮。腦神經統整決定著身心發展的速度與優度,也關聯著大腦神經網路鋪設的密度與強度。個體的身心發展是上下交互影響,腦神經統整是身心發展與學習的核心,感覺統合是腦神經統整的基礎,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取決於大腦神經網路的連結方程式。
近年來,腦科學的研究更發現「神經的再生與可塑性」,揭示人類可以透過計畫性的身心活動來重塑大腦。每個孩子都具有無限潛能,只要懂得方法,運用腦科學來教養,父母可以開啟孩子的潛能,改變孩子的一生。
【參考文獻】
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(2005):認知神經科學介紹。2007年1月1日,取
自http://www.ncu.edu.tw/~ncu5200/c.php。
汪芸(2005):腦袋經濟學。遠見雜誌,227,207-213。
洪蘭(2013):教養的迷思–腦、認知與教育。2021年12月8日,取自https://scitechvista.nat.gov.tw/Article/c000003/detail?ID=e9fa108b-0b77-4108-8053-f300cd3d0d59
梁雲霞譯(2003),E. Jensen(1998)原著:大腦知識與教學(Teaching with the brain in mind)。台北:遠流。
陳雅玲(2007):有錢人的大腦秘密。商業周刊,999,94-100。
Clark, B. (1986). Optimizing learning: The integrative education model in the classroom. Columbus, OH: Bell & Howell.
Kovalik, S. (1989). ITI the model: Integrated thematic instruction. Arizona: Village of Oak Creek.
Gardner, H. (1983). Frames of mind: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. New York: Basic Books.
Stix, G. (2003). Ultimate Self-Improvement. Scientific American, 289(3), 26-27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