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當的幼兒教養扼殺孩子潛能

專家指出「人類的潛能只發揮了一部分」,那麼人類潛能是如何消失的?何時消失的?從腦科學的觀點,我們大概可以得出一個可能結論:「人類潛能是消失在不當的幼兒教養當中」。似是而非的嬰幼兒教養觀念扼殺孩子潛能,導致孩子的問題愈來愈多:

一、揠苗助長:由於現在的孩子處於高度競爭的教育環境,父母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,迫不及待為孩子進行「菁英教育」,紛紛扮起「虎媽」、「熊爸」的角色,當起隨叩隨到的「宅急便」,馬不停蹄送孩子去學習各式各樣的課程。結果:「全腦開發」的目的未達到,腦袋已先「開花」。「揠苗助長」教養出來的孩子,就像「飼料雞」:中看不中用。

二、愛的教育:看到「揠苗助長」下的孩子,學的不理想,活的不快樂,父母們於是改懸易轍,實施起「愛的教育」:不打、不罵、不填鴨,要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。然而,「愛的教育」往往變質成保護過度的「溺愛教育」、「礙的教育」,以及放牛吃草的「放任教育」、「放養教育」。所謂「溺愛過度總生弊,放任自流兒不聰」,「愛的教育」往往教養出碰不得的「草莓族」。真正愛的教育是「存愛於心,嚴管勤教」。「存愛於心」是以愛善待孩子但不溺愛,「嚴管勤教」代表的是的嚴格管理孩子的生活自理、積極教育孩子的多元學習。

三、大雞慢啼:大人們都知道小孩最喜歡問「為什麼?」,他們總是打破砂鍋問到底,然而大人自己卻少根筋,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問題,常常視而不見,忘了問「為什麼」,沒有追根究柢,總是以「大雞慢啼」一句話輕輕帶過,錯過補救療育的黃金期。美國費城「人類潛能發展中心」的研究指出,嬰幼兒的身心發展有其一定的神經統整順序,身心發展某階段出現了問題,在其中樞神經系統上必定可以找出相對應的缺陷,應盡早進行補救療育,以「彌補神經循環的漏洞」。

四、物競天擇:「物競天擇,優勝劣敗」是生物與自然環境互動的進化法則與必然的現象。目前兒童的成長環境與此背道而馳,高度都市化與狹窄的生活空間,讓兒童遠離了大自然,喪失了許多人類的本能;加上父母過度保護,造就了許多「生活的低能兒」。父母應盡早把孩子放在地板上,接受大自然環境的多元刺激,以激發其生存本能與潛能,儲備優勢競爭力。

五、趨樂避苦:幼兒天生是個追求快樂的個體,習於趨樂避苦。似是而非的嬰幼兒教養觀念,導致問題兒童愈來愈多。目前流行的自然教育與愛的教育,常變質為放任教育,浪費了孩子天生的潛能,造就了無法忍受挫折、怨天尤人、低EQ的下一代。適度的挫折有益心理健康,一帆風順的童年對孩子並非幸福,應該要讓孩子有足夠的挫折。想要孩子好,就必須在有品質、有計劃、有規律的條件下,去教養孩子。

六、習慣成自然:人若長期處於一定的生活模式,不知不覺中會養成某種習慣,日積月累,習性一但形成,就自然而然不想改變。對身體而言習慣成自然,要讓孩子多運動,多活動,以增進其感覺統合功能,達到身強體壯的目的。人的大腦是「用進廢退、先入為主」,同樣容易受制於慣性定律,某種思考模式與學習型態的神經網路一旦成型,就不易改變。善用左腦者,思考模式是按部就班,卻不會舉一反三;善用右腦者,思緒敏捷,卻不按牌理出牌。因此,不要一昧追求所謂的「右腦開發」,而是要讓:左右腦均衡發展,全腦同時啟動。

七、三歲定終生:孩子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節奏,七坐八爬九發牙,滿周歲牙牙學語,急不得也疏忽不得。父母要了解孩子身心發展情況,掌握教養的timing,用對教養方法。教得多不如教得好,教得好不如教得巧,教得巧不如教得早。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,更不要讓孩子輸在終點點上,應積極為孩子培育腦力與體力,儲備競爭力,但不要一昧填鴨,揠苗助長,要用腦科學的方式,進行孩子的教養。0~6歲是兒童身心發展最具可塑性的時期,3歲是關鍵點:3~6歲是教養的黃金期,0~3歲則是鑽石期。「由小觀大,三歲定終生」,此時期成長與學習環境的良窳,決定幼兒心智發展優劣,攸關一生成敗。